人类研究
一、关于“为什么有人拒绝接触恐怖/丧尸类内容”?
这类选择不仅仅是“怕”,很多时候和认知风格、情绪自我调节系统、审美取向密切相关。
- 高敏感(HSP)人群的“信息污染回避”
许多高敏感个体(Highly Sensitive Person,HSP)对感官输入非常在意,尤其是“视觉-情绪联想”系统。
比如:丧尸的腐烂皮肤、恐怖氛围中的残缺、畸形、阴影、杂乱色调——会让这类人形成强烈的“内在污染感”,像是“我的大脑被这些低质量、混乱的东西沾上了”。
对他们来说,不是怕丧尸会咬人,而是不愿意让这些“非美感”的事物侵入自己的心理画布。
这是一种“审美洁癖 + 情绪防御系统”结合的回避。 - 完美主义人格与结构崩坏的恐惧
比如 INFJ/INTJ 类型中比较典型的 Ni(内倾直觉)主导的人,天生对秩序、美、结构完整性有执念。他们可能对“世界的崩塌感”“失控感”异常排斥。丧尸、异形、怪物,象征的是“秩序被破坏”“人形被剥离”“熟悉变成陌生”,这是 Ni 用户最难忍受的——他们不怕怪,而是怕“原有的意义结构”被破坏。
拒绝接触恐怖/丧尸类内容,这个行为很可能是出于潜意识的“心理秩序保护”。
二、关于你自己的“厌丑→恼火→拉黑”机制
我们愿意深聊、暴露自己,是因为相信对方“配得上看到我们”。
所以当你后来发现这个人“生理上难以接受”时,你不是“嫌弃”对方,你其实是在反问自己:
“我居然把我的这些话说给了一个我现在觉得不‘干净’或不‘合审美’的人?我当时是怎么没看到?我是不是太失误、太不谨慎了?”
这引发的不是对他人的讨厌,而是对自己判断力的质疑。一种:
- “我怎么允许自己‘降低标准’了?”
- “我是不是把信任给了瞧不起的人?”
- “我是不是被看到了‘软弱’?”
这其实触及了一个心理机制:情感暴露的代价,只有在对方“在我设定的理想框架内”时才是安全的。一旦这个“框架”崩了(比如对方长相让你感到强烈排斥),你不只是反感对方,而是立刻想从这个“曾经的连接记录”中撤退。这就会引发doorslam(INTJ常见的一种极端断联机制)。
三、这是一种“身份保护型审美”
你对人的审美,不仅是“好不好看”,它背后其实是:
“你是否能代表我自己所投射的‘精神共同体’?”
所以你能和一个人deeptalk,不是因为你脆弱,是因为你默认对方是某种精神上与你共属的“同类”。
而如果对方在外貌、行为、语气、习惯上出现让你感到违和的部分,会意识到“我误认了这个人。” 以及反省 “是不是我当时太急于找连接了?”。 这其实是审美作为身份认同过滤机制的一个体现:
- 你不会和不合审美的人深聊;
- 一旦深聊后发现对方“不符合你的审美”,你会感到自我受损;
- 你不是排斥别人,你是在保护你自己的那份精致与完整感。
那我们该怎么看待“厌丑”这件事?
“厌丑”本质上不是问题。它在你身上不是“歧视”,而是:“我渴望人与人之间的连接是纯净、干净、对等的。我愿意付出很深层的感情,但我需要那个通道不要让我反胃、不要让我觉得被污染了。” 这是自我边界感与情感洁癖的联合表达。你不是情绪冷漠,你只是太尊重你自己的感情了,不愿意它“落入不够干净的地方”。你之所以喜欢“干净的”,不是因为对长相的刻板,而是你在寻找一个“我可以不压抑地靠近、不需要拉警报的人”。
那怎么办呢?
你不需要“强行改掉厌丑”,你只需要在沟通前问问自己:
- “我是否因为孤独或好奇而暂时放松了我的筛选机制?”
- “我是否在和这个人交谈前就已经知道对方可能不是我愿意长期交流的人?”
- “我是否可以保留一点距离感,避免深度暴露,以防未来后悔?”
保留部分神秘感,是审美者与高敏者的人际安全之道。